《悲惨世界》票房累计收入超18亿美元,《剧院魅影》票房累计收入32亿美元……从纽约百老汇到伦敦西区,你总能找到各式经典剧目上演,而在中国市场能让人留下深刻印响的舞台剧屈指可数。
近日,3D科幻舞台剧《三体II 黑暗森林》在上海举行了开票仪式,由于第一部的“战果”,让这次的续集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三体Ⅰ》2016年6月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以近90%的上座率位列年度第一,成为2016年度票房冠军之作。该舞台剧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有热门小说《三体》加持,当然,《三体》舞台剧将当下全球领先的各种科技手段与优质的原创内容相结合,将灯光、影像、音效等多媒体形式与舞台表演融为一体,也吸引大量年轻消费群体进入剧院。
作为制作方和出品方的Lotus Lee戏剧工作室创始人李童看来,虽然《三体》舞台剧目前已经取得上亿票房,但相比欧美热门舞台剧而言,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越来越多人看好中国舞台剧产业前景,但行业依然存在大量希望用低成本劣质舞台剧来赚快钱的公司,中国舞台剧亟须变革。
据灼识测算,中国演出市场的经济规模在2017年达到约500亿人民币,其中票房收入占比约为36%,且预估2018年中国演出市场将保持约4.2%的增长。舞台剧作为线下商业演出的重要门类,吸引了各个领域的关注,各界资本也纷纷将目光放到了舞台剧上。
近年来,随着演唱会、舞台剧/音乐剧、话剧等现场娱乐消费内容作为消费者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七幕人生创始人兼CEO杨嘉敏认为,未来十年的中国包括音乐剧在内的舞台剧市场至少是个百亿级“新蓝海”。舞台剧在中国的演出市场份额占比不足10%,但在日韩占比均超过45%,在欧美国家占比更是高达80%。
尽管演出行业在资金总量、机构数量、从业人员、演出方式、场次各方面都有大的进展,但就舞台剧而言,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朱悦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舞台剧由于其体验门槛较高以及缺乏本土IP等原因,相较于目前国内如火如荼的电影市场,舞台剧市场也显得不温不火。中国舞台剧市场未来的发展主力还是在市场定位和培育层面,要想办法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培养他们的观剧习惯,逐渐在舞台剧市场形成稳定的购买行为才能让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资深舞台剧迷韩旭看来,国内舞台剧缺乏良心之作,大都粗制滥造,缺乏欧美诸如《悲惨世界》、《猫》那样的精品。
粗制滥造,短线市场
在国内,舞台剧主要是指在剧院线,大演出环境诸如文旅景区上演的戏剧艺术,门槛较高,一般针对高端客户消费的文化产品,然而目前缺乏精品是国内舞台剧产业的最大痛点。
李童表示:“相比国外,国内虽然人口基数大,但舞台剧的商业环境并不是很理想,舞台剧一直蜷缩在狭窄的领域,能在行业内坚持数十年的创作团队都是非常有情怀的,行业存在诸多痛点,受到消费者价格预期、单场超过80万票房要跟地方剧院分账等限制,国内舞台剧票价均价在四五百元,营收和利润都有较低天花板,而跟百老汇相比,国外观众对票价的接受度则高很多,三四百美元的票价很常见,我在百老汇还买过3000美元的舞台剧门票。”
为何国内观众对门票价格接受度较低?“这背后固然与国内消费者消费能力有关,但同时也与国内舞台剧水平有关,由于舞台剧市场长期充斥着粗制滥造的作品,很多制作公司抱着赚一票就走的想法,缺乏长线运营思维。”李童表示。
受众规模难以扩大一直困扰着舞台剧产业。李童认为:“由于演出票采用的是预售模式,舞台剧上演之前已经收回一定票房,等到观众真正走进剧院发现作品不尽如人意,制作方的收益早已落袋为安,大量观众就是被一批这样的制作方一遍遍消费,很多新进入的消费者也因为看不到想要的内容而离场,因此国内舞台剧的观众群体一直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很多制作方也就本着赚一票就走的态度去制作舞台剧,严格控制成本投入,舞台剧作品质量也就难以上去。”
朱悦认为,目前国内的舞台剧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作品质量和运作规范两方面。演出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提高剧本质量。然而纵观国内的舞台剧市场,剧本奇缺的局面仍普遍存在,使国内自制的舞台剧过度依赖于一些流行元素或是依靠明星的参演来吸引观众,而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和市场的筛选。此外,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作贯穿于演出制作过程,是舞台演出成功的保障。目前国内舞台剧演出工作中,管理机制不完善,演职人员分工不明确、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舞台剧演出的效率和质量。
打造精品,产业运作
与很多文体产业一样,国内舞台剧产业要崛起,首先要有足够优质的内容,特别是打造出爆款,然而受制于市场环境、发展模式等,打造爆款风险很高。
对观众而言,观看舞台剧的选择很多,上海挂牌剧院100多家,都在演出各类舞台剧项目,不同于电影产业的分账模式,影院经理需要承担内容质量不高带来的收益减少风险,而舞台剧的剧院由于主要收取场地费,舞台剧质量好坏并不影响剧院的收入,这也让各类好的坏的舞台剧都能走到市场。
其次,缺乏有效评价监管机制,很多舞台剧虽然制作很差,依旧可赚一票走人,这背后就是行业缺乏有效评价和监管的机制。相比之下,很多优秀作品却因为受众被过度分散及投入过大,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国内很多项目只能巡演,难以驻演,让很多重型项目望而却步。“近年来关注度很高的舞台剧《战马》受制于20多车装备,每一次巡演都要耗费大量搬运成本,所以该项目在巡演了几个城市之后就暂停很长一段时间。”李童感叹。
当然,行业并非没有转机。朱悦认为,针对目前国内舞台剧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是作品质量,亟须学习西方经验。可以借鉴一些经典的舞台剧作品,例如音乐剧《猫》,从1981年首次在伦敦西区公演开始风靡世界至今,全球总票房累计收入已超 30亿美元,是连续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不朽佳作。此外,国内的舞台剧也可学习西方成熟舞台剧市场的运作体制,从前期的市场调查定位到制作演出的一系列的规范。在美国,制作人在投资之前,要做充分的市场调查,一部剧从筹划到制作一般要两年。而在目前,国内的舞台剧市场还未认识到如此的前期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因此也没有形成一个行业的规范性操作。
在打造IP方面,国内已经有较为成功的案例,如开心麻花就通过打造原创舞台剧IP,进而输出到影视等衍生产业获得更高收益。2014年上海开心麻花成立,同一年,上海开心麻花在上海大中剧场演出喜剧舞台剧71场;到2017年,在上海及长三角主要城市全年演出场次486场,平均上座率近70%,年观演人数超过30万人次。
“从诞生那天起,开心麻花就把舞台的聚光灯对准了普通百姓。都市小人物的惯常视角,反复打磨、紧贴社会热点的喜剧包袱,以及贯穿其中非说教的正能量情怀,这是观众眼中开心麻花擅长的‘套路’,也是让普通百姓特别是都市年轻白领感同身受,迸发共鸣和由衷欢乐的创作初衷。正因为此,很多普通市民第一次走进剧场,逐渐变身为话剧、舞台剧观赏的常客。”上海开心麻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海刚指出。
谈及与美国百老汇的不同,汪海刚坦言,舞台剧内容需要千锤百炼,百老汇是一条产业链,除了有成熟的内容创造和商业模式,还有观众的认可。
“运作方会有一套数据来研究上座率和票房,一旦这些数据显示一部作品不受欢迎则立马调整。现在你所看到的长演不衰的舞台剧都是经过市场检验,大量淘汰后的优胜者,比如《芝加哥》。舞台剧与电影相比有稳定现金流的优势,如果能成为优胜型舞台剧,则能长期产生经济效益。但首先得成为优胜剧。”汪海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美国百老汇街区背后有产业链支持,演艺人员的聚集、游客的涌入、商业的支持。规范的商业模式能让各方各司其职,从而培育出优秀的IP。目前国内舞台剧产业合力还不够,将来舞台剧的商业模式发展需要将文化、商业、旅游结合起来。”朱悦表示。
宣发统筹:聚城视界市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