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中国旅游日,有旅行平台的数据显示:旅游演艺正逐渐成为新的热门旅行方式——白天逛景区、晚上看演出成为年轻游客主流的行程安排。在过去的几年中,全国各地文旅演艺发展的如火如荼,《宋城千古情》、《乐动敦煌》、《黑茶印象》…各种文旅演艺项目百花齐放。
但是,随着文旅演艺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游客的欣赏水平的提高,有些项目已经逐渐变得举步维艰,甚至造成了很大的亏损和浪费。文旅演艺的未来将如何发展?需要作出怎样的改变?怎样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形式转变:从远观到沉浸
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旅游演艺节目台数从187台增加到268台,增长了43%;旅游演艺场次从53336场增加到85753场,增长了61%;旅游演艺观众人次从2789万人次增加到6821万人次,增长了145%;旅游演艺票房收入从22.6亿元增长到51.5亿元,增长了128%。
与旅游演艺市场的增长相伴随的是,旅游演艺形式的转型和升级。曾经,“祖国河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渐渐的,游客的想法和喜好有了改变,更加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旅游演艺行业来说,已经由原来1.0版本的剧院式演出,演变为2.0版本的实景演出,再递进到3.0版本的互动式高科技演出。
以《梦长安》为例,《梦长安》并非是“演员在上面演、观众在底下看”这种常规的剧院式演绎模式。它的演出,从观众站在西安城墙南门历史文化广场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文武大臣前来迎接、宫廷仕女两旁相送……《梦长安》之所以有一个“梦”字,便是从一开始,就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盛唐梦境,全浸入式地带来了一场文化演艺——而《梦长安》也以切身体会让观众深刻理解了文化和旅游的充分融合。
《梦长安》
内容创新:既有文化,又有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文化,大部分的游客选择一个旅游目的地是为了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对于中国旅行者来说,选择目的地时,文化因素占46%,占据主要地位。
这些年来,广西阳朔的《印象·刘三姐》、云南丽江的《丽水金沙》、山西平遥的《又见平遥》、陕西西安的《长恨歌》、海南三亚的《宋城千古情》等文旅演艺剧目,之所以能够一演几百场甚至上千场,就是因为它们以一种动态的演绎的方式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
《印象·刘三姐》
我们不否认实景演艺在过去文旅崛起的10年里,所取得的成绩。但同时,在旅游演艺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相似的布景、团队、风格,甚至连表演内容和形式都严重同质化。例如,有不少游客就称,“看过了三亚的《千古情》,就不必再去丽江看了,看来看去都差不多。”
这就需要我们在创作时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在演出的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大胆创新。近两年,国内新一批旅游演艺项目越来越注重原创IP的打造,似乎也是有意避免走上曾经的老路。他们更多在内容品质上下功夫,无论是用科技和文化相结合打造沉浸式观赏体验、实景+演艺的演出方式,还是和国内外优秀团队合作进行演艺开发,都有不少创新升级。
境遇式主题餐饮《宴遇·丽江》
开发夜间经济,释放潜在价值
作为一种深度体验式的旅游方式,旅游演艺无疑可以丰富景区乐园的夜间经济。这种丰富不仅仅是因为夜间的演出票的丰富,更多的在于其对游客的夜间潜在消费的拉动作用,为景区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例如,灵山集团自主创新的夜游沉浸式表演拈花湾《禅行》。据朱海介绍,景区设置了多个表演点位,增强演员与游客的互动性,同时大小型的水秀演艺为辅,结合声、光、电、乐、舞美、特效等多重现代元素,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立体体验。
拈花湾《禅行》
“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夜间的演艺活动有利于拉动景区综合消费,促进餐饮、住宿的发展,满足了游客对休闲度假的综合需求,有利于游客深度发掘和体验景区的独特文化。比如留下来看演出的游客,得以感受拈花湾的主题特色客栈、波罗蜜多酒店、各色餐饮、特色文创商品。”朱海说道。
小结
到目前为止,文旅演艺已经从剧院式的演绎方式慢慢向沉浸式的演绎方式转变。未来,旅游市场势必会变得更加年轻化、个性化,观众对于旅游演艺的要求也会更高,因此就需要旅游演艺给观众体现出更强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内容方面也要进行差异化创作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让自己的旅游演艺产品区别于其他景区的产品,从而让观众有新鲜感。运用声、光、电、乐、特效等多种手段,结合独特的演绎视角,丰富的内容,给观众呈现一台与众不同的文化盛宴。这样一来,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为景区创造更多收益,并拉动景区内的各项消费。
宣发统筹:聚城视界市场部